作者 |
項目名稱 |
獲獎名稱 |
授予單位 |
日期 |
農學冠 |
廣西通志·民俗志 |
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一等獎 |
自治區政府獎項 |
|
覃國生 |
柳江壯語調查 |
廣西第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1986 |
徐治平 |
散文美學論 |
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1992 |
張澤忠 |
侗族歌謠研究 |
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1992 |
蒙元耀 |
壯語詞典 |
全國少數民族優秀圖書二等獎、桂版優秀圖書一等獎 |
國家民委國家出版總署 |
1992 |
梁超然 |
傳統文化沉思錄(專著) |
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1994 |
朱慧珍 |
美學理論基礎 |
廣西第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1994 |
袁鼎生 |
西方古代美學主潮(專著) |
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1996 |
張澤忠 |
侗族民間文化審美論(專著) |
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1996 |
蘇志偉 |
藝術意象新論 |
廣西第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1996 |
林建華 |
中西文學比較研究 |
廣西第五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1996 |
徐治平 |
散文詩美學論(專著) |
廣西第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1996 |
袁鼎生 |
西方美學主潮(專著) |
山東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山東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1997 |
黃可興 |
《壯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 |
1996-1998年度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
|
1998 |
覃國生 |
壯語方言概論(專著) |
廣西第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1999 |
黃平文 |
文化差異與壯族雙語教學 |
1999年度中央民族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及社會科學應用研究合作計劃”之博士論文獎 |
中央民族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
1999 |
張增業 |
壯漢語比較簡論(專著) |
廣西第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0 |
陸卓寧 |
四論海峽兩岸當代文學發展流變的殊途同歸 |
2000年度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三等獎 |
中國文聯 |
2000 |
朱文雄 |
漢語語法教學論綱(專著) |
廣西第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1 |
耿文婷 |
《中國當代文藝廣播的文化心靈軌跡》 |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
國家廣電總局 |
2001 |
呂曉燕 |
《中學語文教學法》課程多媒體教學課件” 廣西第一屆高等教育教學軟件大賽 |
省部級三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 |
2001 |
袁鼎生 |
西方古代美學主潮 |
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02 |
袁鼎生 |
審美生態學(專著) |
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2 |
袁鼎生 |
美是主客體潛能的對應性自由實現(論文) |
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2 |
楊寧寧 |
劉三姐:壯漢民族文化交融結出的碩果 |
省廳級三等獎 |
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 |
2003 |
徐治平 |
中國當代散文史(專著) |
廣西第八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4 |
黃秉生 |
壯族文化生態美研究(系列論文) |
廣西第八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4 |
韋茂繁 |
壯族學習普通話語音瓶頸論(系列論文) |
廣西第八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4 |
海柳文 |
《韓非子》單音節動詞配價研究(專著) |
廣西第八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4 |
黃曉娟 |
雪中芭蕉——蕭紅創作論(專著) |
廣西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4 |
黎曙光 |
廣西粵方言比較音韻研究(專著) |
廣西第八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4 |
金麗 |
圣經與西方文學系列論文 |
廣西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4 |
耿文婷 |
《春節聯歡晚會的理性省思》 |
中國金鷹電視節優秀論文獎二等獎 |
中國金鷹電視節優秀論文評選委員會 |
2004 |
蒙元耀 |
廣西通志 少數民族語言志 |
廣西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 |
自治區政府獎項 |
2005 |
王芳 |
|
第二屆(2006年)廣西教育廳“廣西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 |
2005 |
黃曉娟 |
雪中芭蕉——蕭紅創作論(專著) |
第五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06 |
農學冠 |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廣西卷(專著) |
第五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06 |
袁鼎生 |
生態視域中的比較美學(專著) |
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6 |
韋樹關 |
漢越語關系詞聲母系統研究(論文) |
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6 |
翟鵬玉 |
“那”生態文化資本的歷史運演及其對中國—東盟文化交流的作用(論文) |
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6 |
呂書寶 |
滿眼風物入卜書 (專著) |
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6 |
蔣新平 |
出版預測學(專著) |
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6 |
徐治平 |
廣西散文百年(上、下)(專著) |
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6 |
陳金文 |
孔子傳說的文化審美研究(論文) |
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6 |
李啟軍 |
英雄崇拜與電影敘事中的“英雄情結”(論文) |
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6 |
黃可興 |
《廣西散文百年(上、下)》 |
廣西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6 |
朱慧珍、張澤忠、陳麗琴、陸曉芹 |
詩意的生存——侗族生態文化審美論綱(專著) |
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
國家民委 |
2006 |
蒙元耀 |
壯語熟語 |
廣西劉三姐民間文藝優秀成果二等獎 |
自治區政府獎項 |
2006 |
陳麗琴 |
民間文學導論 |
省部級一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 |
2006 |
耿文婷 |
《中國的狂歡節—春節聯歡晚會的審美文化透視》 |
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
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 |
2006 |
翟鵬玉 |
那文化生態資本的歷史運演及其對中國東盟交往的作用 |
省部級二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06 |
張震英 |
|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06 |
李啟軍 |
少數民族作家身份:作品的胎記抑或風過無痕(論文) |
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7 |
徐治平 |
散文詩美學論 |
中國當代優秀散文詩理論集獎 |
中國現代文學館,文藝報社 |
2007 |
蒙元耀 |
壯漢英詞典 |
全國雙語教學工具書優秀成果一等獎 |
自治區政府獎項 |
2007 |
袁鼎生 |
生態藝術哲學(專著) |
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8 |
陸卓寧 |
20世紀臺灣文學史略(專著) |
廣西第十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8 |
張景霓 |
毛南語動詞研究(專著) |
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8 |
張震英 |
|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08 |
李大西 |
|
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08 |
陸曉芹 |
.歌唱與家屋的建構——廣西西部德靖一帶壯族民間“吟詩”(nam)暖屋的觀念與實踐 |
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8 |
焦亞東 |
互文性視野下的類書與中國古典詩歌——兼論錢鐘書古典詩歌批評話語(論文) |
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8 |
范秀娟 |
民歌社會的現代情結和現代社會的民歌情結(論文) |
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8 |
黃曉娟 |
女性的天空——現當代壯族女性文學研究(論文) |
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8 |
李大西 |
藝術美感的確立與消解——兼論藝術美感化的得與失 |
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8 |
黃可興 |
《20世紀臺灣文學史略》 |
廣西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08 |
汪業全 |
“民族院校古代漢語立體化教學改革” |
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
自治區教育廳 |
2009 |
何霜 |
壯語900句 |
第十五屆廣西優秀圖書獎一等獎 |
|
2009 |
張震英 |
|
湖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09 |
韋樹關 |
京語研究(專著) |
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0 |
申扶民 |
康德批判哲學視野中的審美與自由(論文) |
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0 |
黃曉娟等 |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邊緣書寫——東南亞女性文學與中國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比較研究(專著) |
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0 |
呂書寶 |
嶺南民族民間文學主流文化因子論(專著) |
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0 |
農學冠等 |
桂北瑤歌的文化闡釋(專著) |
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0 |
汪業全 |
葉音研究(專著) |
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0 |
張永剛 |
東林黨議與晚明文學活動(專著) |
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0 |
陳金文 |
試論民俗學的獨立學科價值(論文) |
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0 |
陸卓寧 |
泰華文學的發展及其文化取向(論文) |
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0 |
陳麗琴 |
傳播學視域中的劉三姐傳說(論文) |
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0 |
陳麗琴 |
壯族服飾文化研究(專著) |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國家民委 |
2010 |
韋順莉 |
清末民初壯族土司社會研究——以廣西大新縣境為例 |
國家民委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
國家民委 |
2010 |
陳金文 |
《馬勒訪天邊》故事的文化解讀 |
廣西區政府劉三姐民間文藝獎論文二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0 |
何霜 |
廣西民族語言方音詞匯 |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
2010 |
陳麗琴 |
自治區級(民間文學)精品課程 |
不設等級 |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 |
2007-2010 |
張柱林 |
銅鼓獎(一體化時代的文學想象) |
不分等級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1 |
袁鼎生 |
超循環:生態方法論(專著)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韋樹關 |
五色話研究(專著)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李運摶 |
現代中國文學思潮新論(專著)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黃曉娟 |
論口傳文學的精神生態與審美語境(論文)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黃秉生 |
壯族文化生態美(專著)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張澤忠 |
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態存在論研究(專著)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蒙元耀 |
生生不息的傳承——孝與壯族行孝歌之研究(專著)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蒙元耀 |
壯漢語同源詞研究 |
省部級三等獎 |
國家民委 |
2012 |
劉華 |
俄狄浦斯的眼睛——伯格曼與電影哲學(專著)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楊寧寧 |
論茶馬古道的文化內涵(論文)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張永剛 |
錢謙益在清初詩學觀念的新變(論文)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陳麗琴 |
文藝生態學視野下的黑衣壯民歌(論文)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范秀娟 |
民間歌唱與鄉土秩序——壯族傳世情歌《嘹歌》研究(論文)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呂書寶 |
金童玉女與西王母傳說形象流變(論文) |
廣西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2 |
陳麗琴 |
自治區教學團隊(民間文學) |
不設等級 |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 |
2009-2012 |
陳麗琴 |
生態學視野下高校民俗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 |
不設等級 |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 |
2013 |
陳岸峰 |
注譯:《世說新語》(香港:中華書局,2012) |
香港好書獎 |
香港特別行政區藝術發展局 |
2013 |
汪業全 |
《朱熹部分葉音聲母古音性質試擬之理據例釋》 |
廣西第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4 |
范秀娟 |
黑衣壯民歌的審美人類學研究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4 |
翟鵬玉 |
那文化生態審美學 |
省部級一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4 |
李大西 |
|
廣西第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4 |
楊寧寧 |
春秋戰國及秦漢之食客文化 |
省部級三等獎(著作類)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4 |
楊寧寧 |
原生態與時尚元素的兩難抉擇:從彩調劇《劉三姐》到《印象·劉三姐》 |
校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民族大學 |
2015 |
范秀娟 |
“民之歌”與“歌之民”:民歌研究的雙重維度 |
省部級二等獎 |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 |
2015 |
蒙元耀 |
遠古的追憶 |
省部級三等獎 |
國家民委 |
2015 |
陳岸峰 |
《文學考古: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型結構》(香港:中華書局,2016) |
香港書展十大好書 |
香港特別行政區藝術發展局 |
2016 |
羅紅流 |
|
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省部級三等獎) |
國家民委 |
2016 |
韋樹關 |
面向東南亞漢語國際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 |
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 |
2017 |
董迎春 |
論文《表意實踐與現代轉型——以廣西為例的雜技藝術考察》發表于北大核心期刊《四川戲劇》(2015年第12期) |
廣西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7 |
董迎春 |
論文《詩體通感與通感修辭——詩歌符號學之視角》發表《當代作家評論》2016年第2期 |
《當代作家評論》2016年優秀論文獎(2017) |
《當代作家評論》雜志社 |
2017 |
陸曉芹 |
|
第八次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藝創作銅鼓獎(省部級,獎項不分等級)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7 |
蒙元耀 |
壯族倫理道德傳揚歌研究 |
省部級二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8 |
汪業全 |
《周秦至南北朝漢語語音規范研究研究》 |
廣西第十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8 |
陳金文 |
壯族民間信仰的傳說學管窺 |
壯族自治區第十五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8 |
陳岸峰 |
《江湖滿地一漁翁:論杜甫的〈秋興八首〉》,《關東學刊》,2016年第10期,頁33-55。 |
廣西第15屆優秀社科成果論文三等獎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評選委員會 |
2018 |
張柱林 |
少數民族作家漢語寫作的困難與誘惑 |
廣西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8 |
陸曉芹 |
|
第十五次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省部級二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