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敏俐教授應邀至我校開展題為“音樂與中國詩歌體式之關系”學術講座。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優秀引進人才盧盛江教授擔任評議嘉賓,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謨潤任主持人。文學院部分師生到場聆聽。

主講人趙敏俐
趙敏俐教授以先秦兩漢詩歌為例,從音樂對《詩經》、楚辭、漢代詩賦的影響三方面詳細論述音樂對研究中國古代詩體形成的重要意義。
在講述音樂與《詩經》的關系時,趙敏俐教授通過對比《詩經》中《風》《雅》《頌》不同的頌唱形式和風格,從章法、文辭的角度說明了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詩歌的表現形式與語言風格。他表示,《頌》詩是可歌可舞的,《雅》詩大致用于禮儀的歌唱,而《風》詩則是世俗中的歌唱。中國古代詩歌因不同場合、不同創作目的而形成不同特點,說明了音樂與《詩經》的形成具有密切關系。

講座現場
趙敏俐教授通過帶領同學們分析、解讀楚辭、漢賦中的選段,生動具體地闡釋了“楚辭根據和音樂關系的遠近而形成文體分流”“雜言詩和五言詩的生成與漢代的歌唱藝術有直接關系”的學術觀點。同時,他以音樂的角度重新解讀了《陌上?!?,將之歸為展現漢代時代風尚的流行藝術,角度獨特,有理有據,令在場老師、同學們耳目一新,紛紛鼓掌贊同。
此外,趙敏俐教授還從語調的重復、語言角度的重復等六方面對《摽有梅》進行“詩”與“歌”的解讀,并提出了從歌的角度看待詩歌藝術特點的詩歌鑒賞方法,幫助同學們更好地進行藝術分析。

現場合影
盧盛江教授對本次講座作出評議。他表示,趙敏俐教授的講座內容豐富,觀點明晰,令在場聽眾受益匪淺。同時他也指出歷史是復雜的,文學研究有彈性的。文學欣賞沒有標準答案,期望同學們向趙教授學習,采用有獨特想象的視角開展學術研究。(審核:陸喜培 編輯:吳少靖)